網路經濟是實打實的實體經濟,現在的科技巨擘都快要變成工業巨擘了。

彭博社最近比較了全球最大汽車製造商通用汽車和科技巨擘 Google,通用汽車全球58,800名員工每年製造1000萬台汽車,Google 用戶則是坐在電腦前搜尋資訊,開啟網站播放影片,接著 Google 從中拉回資料資訊。

通用汽車是美國營收排名第 12 的大公司,實打實製造業代表,然而每年在工廠、汽車裝配機器人和其他材料的「資本財」(Capital Goods)花費,遠低於美國的科技網路企業。去年通用汽車資本財支出為 85 億美元,相比 2015 年的 72 億美元已增加了近 20%

但讓人震驚的是,Google 母公司 Alphabet、蘋果、亞馬遜和 Facebook 4 家科技巨擘,去年一共花了 800 億美元升級資本財,以裝備提供服務的硬體裝置

比如 iPhone 產線,那些組裝測試和拆解回收的機器人。還有 Facebook 的海底電纜工程,除了聯合微軟、西班牙電信公司 Telxius,在大西洋海底鋪設海底電纜,Facebook 還聯合軟銀、亞馬遜在太平洋海底打造長達 1.4 萬公里的海底電纜,這都是為了我們打開 Instagram 時,可迅速觀看影片。

「資本財」(Capital Goods)指的是用來協助生產其他商品或服務的物品,是生產者投入的三大要素之一。資本財與土地、人力合稱,就是「生產要素」。

2015 年,這些科技公司在資本財的手筆已高達 400 億美元。這數字讓他們和汽車廠商、通訊廠商、石油開發商一樣,成為美國最大的資本財買家。這些認為會長期持有的資本品,包括工廠、重型裝置、房地產等。

同時,科技網路公司的資料儲存也需要用到大量硬體裝置。今年 6 月,微軟在蘇格蘭奧克尼群島海岸線附近的水域,部署一個水下資料中心。這艘像潛水艇的裝置,總共有 864 台伺服器,由一條連線歐洲海洋能源中心的水下電纜供電。Facebook Google 則選擇把資料中心建在靠近北極圈的國家。

在中國,騰訊在貴州山裡挖洞以存放資料,阿里巴巴則在年均溫攝氏 17 度的千島湖建立資料中心。

科技巨擘的大手筆,反映出很少有企業能異軍突起動搖他們的位置,這也讓人們開始擔憂工業的馬太效應。

正如彭博社的疑慮,Google 可為自駕公司一年豪擲 200 億美元,確保使用最好的晶片和光學雷達感測器,多少自駕公司有足夠實力與之對抗?

最近,鴻海集團的郭台銘與阿里巴巴的馬雲,一個製造業大亨和一個網路大老,在製造業方面隔空對話。

未來製造業不僅是製造業,而是製造業和服務業的完美結合,未來製造業的競爭力不在製造本身,而是製造背後的服務和體驗,未來的製造業都是服務業。

郭台銘在集團內部會議,反對馬雲的觀點,認為未來製造業競爭力仍在製造業本身:如果沒有好的車刀、半導體、模具等硬體,不可能做出好產品,製造業的關鍵競爭力還是在本身製造技術能力。

科技企業成長為巨擘枝繁葉茂後,產業布局擴張到其他領域無可厚非。畢竟所有網路,都是建立在實體經濟的基礎上,「工業網路」這個詞也越來越常見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in Driver Bl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