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研究團隊率全球之先,揭開恆星形成的關鍵證據,中研院天文所副所長兼研究員李景輝與清華大學天文研究所教授賴詩萍團隊,首度證實讓恆星寶寶得以順利成長的噴流帶有磁場,李景輝說,天文界30多年來,都僅能以模型預測噴流藉著磁場噴出,這是天文界第一次看到磁場證據,研究今年11月登上國際期刊《Nature commnications》。

40多歲的李景輝,鑽研恆星寶寶的噴流是否帶有磁場已經12年的時間,他說,約5年前先嘗試以位於夏威夷的次毫米波陣列望遠鏡(SMA)觀測,但是可惜僅看到跡象,去年改以位於北智利的阿塔卡瑪大型毫米及次毫米波陣列(ALMA)觀測,研究團隊透過高靈敏、高解析度的望遠鏡,這才首度偵測到從恆星寶寶吸積盤噴出的兩極噴流裡帶有磁場,而磁場可能為螺旋狀。

「「噴流帶有磁場」」的圖片搜尋結果

李景輝長期研究恆星系統形成原因,這次看到噴流中的磁場,更是太陽這類恆星形成的關鍵因素,團隊教授賴詩萍說,由於恆星寶寶吸積盤內部旋轉速度相當快,必須透過帶有磁場的噴流,把旋轉能量也就是角動量帶走,才能讓恆星順利吸收物質得以成長,以前都只是透過模型預測,這次能真實觀測到,可以說是全球天文界的重大發現。

李景輝團體這次觀測的是位於英仙座上的原恆星系統(恆星寶寶)HH211,中心原恆星年齡約10,000歲,距離地球1,000光年,他進一步解釋,證明噴流帶有磁場,是因為他們透過ALMA望遠鏡,拉近到最靠近恆星寶寶中心的地方,發現有氧化矽分子線偏振,偏振度約1.5%,偏振方向和噴流軸方向約略一致,有偏振是因為有磁場情況下才發生,確認了噴流中的磁場確實存在。

研究團隊終於觀測到噴流帶有磁場,讓整個團隊都相當振奮,李景輝也轉述指導學生黃翔致的心情,黃翔致表示,先前使用SMA還觀測不到,現在用ALMA終於成功偵測到了。

這項領先全球的重大天文界學術研究發表後,李景輝還有下一步研究計畫,他說,噴流從吸積盤噴射出兩道雙極噴流,一道比較接近我們,另一道遠離觀測者方向,會繼續探究較遠的噴流,檢驗兩側噴流的偏振現象是否一致,也將觀測其他氧化矽譜線來確認磁場的型態,團隊未來還會繼續觀測更多恆星寶寶,希望能觀測到更多證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in Driver Bl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