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想「發大財」,因為多數人以為發財後就能帶給自己和家人幸福和快樂,而媒體也常將人們種種不如意歸咎於大環境經濟不景氣,因此,經濟成長常視為檢視政府執政能力的重要指標,而有意角逐大位者則爭相標榜自己能夠如何帶領國家經濟起飛,應許選民美好的未來。然而金錢絕非無所不能,擁有財富並不保證人生必然幸福及快樂。
財富與幸福的關係
曾有研究發現,美國從 1946~1970 年人均 GDP 增加 65%,但人民生活滿意度在同時期卻無明顯改變,類似情形也出現在多數西歐國家和日本。雖然國與國比較時,愈富裕的國家通常人民幸福感愈高,且經濟衰退時人民的幸福感會連帶下降,但長期而言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未必能使人民更快樂。
關於幸福的研究顯示,影響是否快樂的主因並非財富多寡,而是人際關係的品質,身心的健康,社交和情感技能及明確的生活目標等。金錢毋庸置疑是滿足基本生活所需,但多餘財富卻不一定能帶來滿滿的幸福。當人們收入達一定水準,「主觀幸福」和財富的累積就沒有顯著正相關性了。
評估一個國家經濟成長的核心指標是「國內生產毛額」(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亦稱「國內生產總值」,是指一段時間內(一季或一年)國內所有經濟活動生產出之全部產品和勞務的總價值(market value)。這項指標是 1971 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西蒙‧史密斯‧庫茲涅茲(Simon Smith Kuznets)教授於 1930 年代提出,目的是要對國家的經濟收入提供客觀的數據資料給予政府參考。其實早在庫茲涅茲提出這項指標當時,他就指出 GDP 並不能反映國民的幸福感,但他的話語卻始終不受重視,追求 GDP 成長已經根深蒂固成為各國政府制定政策的主要目標之一。
不丹 曾是亞洲最幸福的國度
前任不丹國王,吉格梅‧辛格‧旺楚克(Jigme Singye Wangchuck)是極少數視人民幸福較經濟發展更為重要的領袖人物。他認為政府制定政策時應以國民快樂為主要方針,並且於 1972 年提出了具前瞻性的「總體快樂指數」(Gross National Happiness,GNH),用以評估國民的生活品質。當時不丹政府施政的四個幸福目標包括:良好的治理、穩定的社經發展、維護文化、推廣環保。在此施政方針的帶領下,2006年時不丹名列「全球快樂國家」中的第8位,高居亞洲第 1 位,而同時間他們的人均GDP為1,400美元,全球排名落在 100 名之外。
但不丹在 2008 年轉型成民主體制,並推動對外開放措施及加速現代化腳步,這使得經濟及文化發生巨大轉變。外來文化持續入侵,人民逐漸遺棄傳統的價值觀;經濟成長後人民消費能力提高,帶來更多物質慾望。新款智慧手機、進口汽車成為許多人追逐的目標;農村青年嚮往都市生活卻找不到工作,導致失業率上升。如今不丹人間淨土已逐漸變調,2017 年的全球幸福排名衰退至第 97 名。
貧富不均影響幸福感
由於人們常透過和他人比較來定義自己。當比較的對象是較富裕的人,自然會導致自信心下降,嫉妒和焦慮的情緒浮現。舉例來說,如果你住在一個城市,多數人開國產車,而你手握的是雙 B 名車的方向盤,那會感到很滿足;相反的,如果處在人們都只騎自行車的社會,那麼只要擁有一輛自行車就會感到很幸福了。因此,很多時候幸福感是比較的結果,而貧富不均很容易使人們的幸福感下降。
更重要的是,當財富分配過度不平均時經濟成長會變得遲緩。因為少數富人的消費支出仍有限,當多數人的所得停滯不前時,他們的消費力不可能成長,導致經濟成長的動能不足。因此國家在追求經濟成長的同時,也應注意合理的財富重分配避免貧富不均擴大,如此反而有助於經濟健全發展。
幸福的北歐國度
寒冷的北歐國家,如丹麥、挪威、芬蘭等都是世界人民幸福指數名列前茅的國家。芬蘭人快樂的關鍵之一是不炫耀自己的快樂,人與人間不過度比較,每個人務實好好過好每一天。此外,能替別人著想、互相幫忙,也是芬蘭人的態度,當看到地上有別人遺失的皮夾時,沒有人會想占為己有,因此芬蘭的社會有很強的「社會支持」。芬蘭的社會福利相當完善,教育、醫療及許多公共設施都免費,大學生還有生活費可領!此外,政府會將多餘的稅款退還給國民,由於他們的政府廉潔有效率,因此人民樂於依法繳納高額稅賦,讓政府運用稅金給大家安居樂業的生活。
「經濟奇蹟」的代價
台灣在 20 世紀透過一系列政治改革、經濟建設以及高科技產業轉型等,創造一段經濟快速成長的時期。人均 GDP 從1961年的153美元成長至2011年超過2 萬美元,人民物質生活大幅改善,國家建設快速現代化,因此稱為「台灣經濟奇蹟」,此台灣經驗後來成為許多開發中國家學習的模範。但是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這塊土地相對付出了慘痛的代價:曾經清澈的河流變得污穢髒臭,美好的山林卻出現一次次的土石流,空氣污染指數經常居高不下……
結語
世界銀行東南亞地區前副總裁西水美惠子曾表示,過度重視經濟成長的政策往往使人陷入追逐物欲的泥淖,幾乎所有國家無一倖免。近代人類經濟、科技的快速發展使得物質生活史無前例地大幅躍進,但貧富差距愈拉愈大,許多貧窮的人根本無法享受經濟成長的果實。沒有發大財並不意味著不能幸福快樂,因為幸福其實是來自內心的感受,人生如蜉蝣,錢財終究是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還不如學習感恩一切,活在當下並且接受挫折及挑戰,活著本身就是最值得感恩的幸福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