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傑出女科學家獎」連續舉辦6屆,共有18位女科學家獲獎,日前在《她們,好厲害-台灣之光.18位女科學家改變世界》新書發表會上,中央研究院院士、交通大學校長吳妍華,中央研究院院士、臺灣大學化學系及化學研究所特聘研究講座教授王瑜,以及臺大醫學院小兒科教授、臺大醫院肝炎研究中心主任張美惠分享邁向科學之路的奮鬥歷程。

臺灣傑出女科學家獎

擁有臺灣女性諾貝爾獎美譽的「臺灣傑出女科學家獎」,是國內唯一表揚女科學家的獎項,由臺灣萊雅公司、吳健雄學術基金會和中華民國婦女聯合會共同舉辦。臺灣萊雅總裁陳敏慧表示,「臺灣傑出女科學家獎」的發起目的是表揚女性在科學的傑出成就,及推動更多女性參與科學研究。吳健雄學術基金會董事長劉兆漢說,希望這本新書出版促進更多女學生們進入科學工作的行列。

中央研究院院士、交通大學校長吳妍華

1  

吳妍華畢業於臺灣大學農業化學系,兩年後取得臺大醫學院生物化學研究所碩士學位,同年前往美國田納西大學生化學系繼續深造,1976年獲得生化博士學位。她的主要研究領域,為生物化學和分子病毒學。30年來,在教學和研究兩方面成果豐碩卓越,集學術和行政專才於一身。

吳妍華覺得她很幸運,因為在家中排行老大,父母對她的期許特別高,父親一直訓練她的數學邏輯;之後在臺大讀研究所及到美國唸書遇到的老師對她的要求都非常嚴格,人生路上一大堆貴人的幫忙,這對她做實驗及處事態度都有很好的影響。

她分享,做很多事情如果有準備,事情會走得更順利。她提到,臺灣男性真的了不起,沒有歧視女性,在學校更不會歧視女性。她強調,最重要是能力及做事認真的態度,因為做每件事情就是要盡自己的能力去做,她衷心共勉:「碰到困難不要放棄,因為人生有自己的路要走,既然已經走那麼遠了就完成它吧!」

臺大醫學院小兒科教授、臺大醫院肝炎研究中心主任張美惠

2  

張美惠於2008年獲選為世界小兒消化醫學會聯盟主席,2009年出任臺大醫院肝炎研究中心主任。1997年她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JM :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發表論文,根據自1984年起臺灣新生兒全面施打B肝疫苗後十年的流行病學調查,證實B肝疫苗預防注射有效減少兒童肝癌的發生率,使臺灣成為全世界第一個以疫苗預防癌症的實例。

張美惠說,父親在她很小的時候就過世,母親養她長大非常辛苦,雖然她喜歡化學,想保送臺大化學系,但不忍讓母親失望,所以選擇就讀臺大醫學系,幸好醫學領域有很多和化學相關,「我想告訴年輕朋友,如果有家長這樣的壓力,不要太灰心,其實可以兩全其美,不是說不行的。」

她表示,在她的心中家庭非常重要,把家裡安排好取得先生的諒解、支持,並適當安排小孩子的學習,才能專心投入工作。「我們的工作非常忙碌,要很會掌握時間,因為時間真的是分秒必爭,最重要是掌握重點去處理事情。」她共勉:「認清自己的興趣,然後勇往直前。同時,找到一個學習典範,一旦投入之後就要對自己有自信,永遠覺得自己做的是有價值的事。

中央研究院院士、臺灣大學化學系及化學研究所特聘研究講座王瑜教授

1  

王瑜於1966年自臺灣大學化學系畢業,1973年在美國伊利諾大學(University of Illinois)取得化學博士學位,之後在紐約州立大學(SUNY :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做博士後研究一年。她的主要研究專長為X光結晶學,也讓臺灣在這方面的研究,在世界列於領先群。

王瑜說,她觀察女性做研究時細心、有耐力、韌力高,遇困難時抗壓性也較高,這些是女性從事理工、生命科學及各行業的優點。她收學生在意學生有熱忱、有興趣,「只要有興趣不管是男性、女性都會堅持下去,如果因為熱門而進來,但沒有興趣應該維持不久,即使是耐力很好的話。」王瑜共勉:「科學只要追根究柢,就會有新的發現與驚喜。如果你從這個邏輯看待生活的每件事,就能學習如何自己找尋解決方式,而不是讓別人來告訴你答案。

中央研究院院士、癌症研究之母─彭汪嘉康

1  

被形容為臺灣「癌症研究之母」的彭汪嘉康,曾在美國國家衛生總署服務33年,並擔任所屬國家腫瘤研究所細胞遺傳研究室主管;她成功證實人類腫瘤細胞起因於染色體的改變,並陸續發現白血病染色體的變異在幹細胞時期就已出現,甚至進一步從母親血液中判斷胎兒白血球及性別的可能性。一九七二年,她因該研究成為美國史上第一位獲得Arthur Flemming Award的外籍人士。彭汪嘉康士衷心共勉 :「人生不可能所有事都一帆風順,遇到挫折反而能有更多想像空間,挫折就是給你下一步該怎麼做的最好方法。

中央大學地球科學系教授馬國鳳

1  

馬國鳳畢業於中央大學地球物理學系,取得臺大海洋研究所碩士學位;之後,在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擔任助理研究員一年,1988年前往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地球與行星科學系深造,於1993年取得博士學位,同年返國服務,任教於中央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擔任副教授,1999年升等為教授。她是國際知名的地震學家,專門研究地震物理學,探討地震形成、破裂、結束的過程。馬國鳳共勉:「活在當下,盡其在我。人生有各種不同的選項,在當下盡其在我的選擇,即是最好的選擇。

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研究所特聘研究員鍾邦柱

1  

鍾邦柱就讀臺灣大學化學系,1979年取得美國賓州大學生物化學博士學位,之後繼續在普渡大學生物化學系進行博士後研究。1982年開始,擔任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博士後研究員,受到指導教授的影響,決定踏入類固醇荷爾蒙的研究。後來,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研究所甫成立,她便加入工作,耕耘了將近30個年頭,以類固醇荷爾蒙研究,享譽國際學術界。鍾邦柱共勉 :「熱愛工作,才會喜歡工作;做好失敗的心理準備,看到成功的結果才會開心。」

成功大學生物科學與科技學院院長羅竹芳

1  

羅竹芳畢業於輔仁大學生物系,陸續取得臺灣大學動物系碩士學位、日本東京大學農學部水產學科博士學位。一如AIDS,因1983年確認了HIV病毒,防治之路出現契機;蝦白點病的研究在1994年也終於獲得重大突破,致病的病原體蝦白點病毒終於被純化出來。領軍的就是羅竹芳與郭光雄教授所領導的研究團隊,讓全球的蝦病防治終於邁出關鍵性的一大步。羅竹芳共勉,勇敢追求與別人不一樣的東西,問別人沒問過的問題,保持好奇心、敏銳的觀察力,嘗試學習不懂的東西,我的座右銘是「就做吧!」

中央研究院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所長周美吟

1  

1980年畢業於臺灣大學物理系,而後陸續於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物理系取得碩士與博士學位的周美吟,曾獲得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總統年輕學者獎」,曾在2008年擔任美國物理學會計算物理分部主席。對於周美吟,中央研究院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研究員魏金明笑稱,請到仍在「上坡期」的周美吟來當所長,原分所「賺到了」。周美吟共勉:「量才適性,終身不憂,取璞守直,終身不悔。」

清華大學特聘講座與化學系教授王素蘭

1  

王素蘭畢業於臺灣師範大學化學系,而後取得臺灣大學化學研究所碩士學位。她的專長是在結晶學與固態無機結構化學,在清華大學服務的26年期間,建立了一流的晶形奈米孔洞材料合成實驗室,迄今已發表超過270餘篇SCI論文。近年來在奈米孔洞材料的研究上屢有創新突破。王素蘭共勉:「『不要空想出人頭地,那萬丈高樓由平地造起;不要夢想登峰造極,大海洋源流於小水滴。』小時深受這一首輕快歌詞的鼓舞,使我產生高度自覺、 腳踏實地、不怕失敗、一直保持樂觀、努力的心態。」

成功大學物理系副教授朱淑君

1  

朱淑君主要研究領域為光學理論和應用,著重於次波長尺度變化的回溯方式、照明光學元件的設計、雷射動力學和特殊雷射光束的產生。僅僅29歲,便有多篇論文發表於重要的國際科學期刊,如:《Optics Letters》、《Physical Review Letters》、《Applied Physics Letters》等。然而,更特別的是,她大學唸的不是「臺成清交」任何一所名校,而且她也不曾出國留學。朱淑君共勉:「別怕做錯選擇,嘗試以後才知道自己有沒有興趣,才能走正確的路。路不會白走,嘗試過才有經驗選擇更適合自己的。

國家衛生研究院生技與藥物研究所專任研究員伍素瑩  

伍素瑩的主要研究重點為研發抗糖尿病的藥物,利用分子結構模擬技術,尋找PPARγ活化劑用以治療第二型糖尿病。而她所建立的分子結構模擬設計平台技術,以電腦輔助藥物設計和X光蛋白質晶體繞射分析,配合藥物化學合成團隊,縮短藥物探索與化合物最佳修飾的時程,已成功找到數個抗糖尿病的候選藥物。伍素瑩共勉 :「按照自己的興趣發展,勇敢投入有趣好玩的事物,把喜歡的東西做到最好!」

陽明大學藥理學研究所副教授洪舜郁

1  

洪舜郁畢業於中山醫學大學醫學檢驗暨生物技術學系,在陽明大學微生物暨免疫學研究所獲得博士學位,目前任教於陽明大學藥理學研究所。她的主要研究領域為探討基因多型性變化與疾病之關聯。在研究路上,洪舜郁和先生鐘文宏可謂「天作之合」,科學家加上醫生,把基礎醫學和臨床研究做最巧妙的結合,研究成果也受肯定。洪舜郁共勉 :「不要輕易放棄夢想,多一些堅持,最後一定可達到目標。」

交通大學光電系副教授余沛慈

曾經為了能夠全力衝剌,不惜撕下已結痂的傷疤。或許就是因為這種戮力以赴的個性,余沛慈於1999年前往美國密西根大學深造,2004年取得電機工程博士學位,專研光子晶體微腔型光源的物理機制和單晶片光子晶體積體電路。如今,她更以在專業領域屢屢獲得國際認可的突破,證明當年不惜為追求創新而捨棄高薪,是值得的。余沛慈共勉:「如果你真的對一件事情有熱情,那麼就盡情發揮想像力與創造力,走出一條適合自己的路。最重要的是知道自己想做什麼,讓自己開心最重要!」

交通大學光電系教授冉曉雯

1  

冉曉雯畢業於臺灣大學電機系,又先後在交通大學電子工程研究所獲得碩士和博士學位。她的研究課題,主要包含機電晶體、金屬氧化物半導體、薄膜電晶體以及結合有機和無機元件的複合感測器(包含光感測和生化感測)。她的期待是,如同當年麻省理工學院多媒體實驗室發起的「百元電腦」計畫,讓科技造福弱勢。冉曉雯共勉:「利用高中階段多方探索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找到感興趣的事物勇往直前,就能建立未來的能量。」

中央研究院植物暨微生物學研究所副研究員王昭雯

1  

王昭雯的實驗室成立5年,現有5位成員,也自己動手操作實驗。她是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UC Davis、UCD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細胞學及發育生物學博士,2011年,她破解了植物病毒裡的移動蛋白如何在植物裡跑來跑去,發現相關參與蛋白質的結構、功能和作用機制,相關論文發表在《細胞生物學》(The Journal of Cell Biology)期刊,也為《自然微生物學評論》(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引用。王昭雯共勉:「喜歡什麼就去做什麼,多方嘗試新事物後再檢視自己感興趣的是哪些,這樣不用學習別人,人生也能過得很有意義。

國家衛生研究院細胞及系統醫學研究所助研究員紀雅惠

紀雅惠在國家衛生研究院細胞及系統醫學研究所,從事癌症與早衰症機制之研究,其研究結果發表在《細胞》(Cell)、《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等國際期刊,其研究成果有助於發展抗癌以及減緩老化之藥物。紀雅惠共勉:「選妳所愛,愛妳所選。建立獨立思考的能力,就可以心無旁騖,全力以赴,創造自己人生的價值。」

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林耿慧

1  

林耿慧1995年自臺灣大學物理系畢業,2002年於美國賓州大學物理研究所獲得博士學位,隨即進入美國哈佛大學化學系擔任博士後研究員。而她,利用一根極細、幾十微米的微流體管,吹出一連串大小均勻適中的泡泡,就這樣神奇地創造三維均一孔洞的多孔材料,可以用來培養細胞,快速又便宜。這個創意無限的研究成果,讓她成為臺灣生物物理學界受矚目的新星。林耿慧共勉:「誠實是伴隨努力工作才能掙來的。——理查.費曼

中央大學大氣科學系副教授楊舒芝

1  

1997年楊舒芝畢業於中央大學大氣科學系;1999年於中央大氣物理研究所取得碩士學位;2005年取得美國馬里蘭大學大氣暨海洋系博士學位。她即使論文被退件,要求重做數據,也認為審查者的意見寶貴,依此改進。「就像打電動,關卡突破時,功力又往上提升一級。」這是楊舒芝面對研究的態度,也是如此,她才能創造出各種「幸運」的果實。楊舒芝共勉 :「瞭解自己,做自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Win Driver Blog 的頭像
    Win Driver Blog

    Win Driver Blog

    Win Driver Bl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