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聽到許多人生大道理和處世原則,也相信我們只要某種程度上好好遵守,就能擁有成功、快樂、幸福的人生。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不自覺的遺忘這些原則,對於那些不正確的作為感到麻木不仁。
想改掉這些陋習,其實你可以試著訓練大腦、提醒自己做出正確的抉擇,讓這些原則不再只是耳邊風,而能真正實踐於生活中。
富比世專欄作家Rajeev Peshawaria提出幾個我們日常生活中常會碰到的處世問題,並呈現這些原則實際應用的狀況。你也可以一起思考自己是不是也常忘了這些看似簡單、卻難以做到的事?
思考一:你如何贏得別人的尊敬?
某位開發中國家的政治人物搭車經過收費站時拒付過路費,司機解釋由於車上坐的是國會議員,要求收費員直接讓他們通過。收費員雖然同意不收費,但仍要求要查驗國會議員的證件。這名議員得知「一位小小的收費員」竟敢要求查看他的證件,憤而下車掏出懷中的手槍,要脅收費員不得多嘴。
這段畫面被監視錄影器拍下,隨後在電視上播出,引起全國嘩然,但這名議員仍堅稱「我是國會議員,不用付費是對我應有的尊敬」。
場景轉到一間跨國金融機構裡,一位已經退休的CEO回到辦公室裡,與老同事寒喧。當他踏進辦公室時,所有在場的同事都起身歡迎他,並在他離開之後才坐下。之所以起身表達敬意,是因為那位退休的CEO還在位時,即記得每個員工的名字、瞭解每個人的興趣與生涯規劃,並在員工需要時適時提供協助,「起身致意,是我們對他曾是這間公司的老闆所表達的小小敬意」。
當你需要擺出架子、顯露權威才能讓別人尊敬你時,可別對此感到沾沾自喜,因為人們並不是因為你是誰而尊敬你,只是單純懼怕你的權威而已,且這些形式上的尊敬,也不會為你帶來多少好處。
贏得他人發自內心的尊敬,不僅是他們對你這個人的肯定,也是你做為領導者成功的象徵。
思考二:你如何創造雙贏局面?
自1967年的六日戰爭以來,西奈半島的主權歸屬,一直是造成埃及與以色列衝突的原因。埃及認定西奈半島是他們的領土、不斷要求以色列撤軍;以色列則為防止恐怖份子從西奈半島進入國門,極力爭取西奈半島的掌控權。雙方看似完全無法達成共識,於是兩國領導人決定先各退一步,不把對方當成搶奪領土的對手,而是一起想辦法的夥伴。
在經歷長時間的溝通對談後,埃及與以色列發現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和平。因此兩國的目標從「搶奪西奈半島」,變成「雙方該如何合作,才能讓西奈半島既是埃及的領土、又能讓以色列沒有安全上的疑慮?」 最後,兩國決定將西奈半島作為一解除軍備區(de-militarized zone),並交由聯合國控管;而島的實際主權則歸埃及所有。
類似的爭執案例在職場、商場甚至是日常生活中都常出現。看似嚴重的衝突,最後其實都能找到同時滿足雙方需求的解決之道。
多數人視衝突為零和局面,堅持要與對方分出勝負。事實上若你能把對手當作合作夥伴,踏出溝通的第一步,要達成雙贏局面並非難事。
思考三:你如何看待原諒?
南非前總統曼德拉(Nelson Mandela)因反對種族隔離而被囚禁長達27年,但他出獄後做的第一件事,並非泣訴自己的悲慘遭遇、或是向陷他入獄的政敵報仇,而是發表一場演說,繼續鼓吹種族平等。在曼德拉接下來的政壇生涯中,也持續與敵對陣營調解協商,協助終結種族隔離政策。最終就連對手都讚揚曼德拉帶領南非走過過渡時期的表現,曼德拉也於1993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肯定。
反擊是人類的天性,但其實你可以試著控制心中的仇恨,把眼光放遠一點,而不要專注於當下受傷、羞辱的感受。印度獨立之父甘地曾說:「以眼還眼,只會讓整個世界都瞎了眼。」,報復並不會化解仇恨,反而會讓衝突加劇;唯有跨越仇恨、原諒他人,才能真正化解紛爭。
試著培養內在的包容力,讓自己不致於被一時的憤怒沖昏了頭,忘記原本想達成的目標。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