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羅拉多,青少年通過路考之後的前6個月內,皆不可以載送非親戚青少年,除非車上有21歲以上的乘客。這種老舊的限制不是科羅拉多才有,美國另外14個州也都有類似的限制,原因在於,大量數據顯示,同儕在場之時,青少年冒險的可能性比較高。但在今日世界,「在場」是個難以捉摸的概念。
加大洛杉磯分校的雪曼(Lauren Sherman)團隊發表的研究顯示,就算只是十分細微的事物,例如社群媒體上的「讚」,也能傳達同儕的影響力。
雪曼博士注意到,許多研究指出,聊天室、簡訊等數位手段也能傳達同儕壓力,但她知道,青少年接觸這類科技時的腦部活動的研究並不多;她也知道,學界並不了解,非打字式社群媒體溝通,會讓青少年產生何種反應。因此,她決定同時處理這兩個問題,與同事一同研究「讚」對青少年產生的影響。
她請來32位擁有Instagram帳號的健康青少年(14位男孩、18位女孩),請他們提供帳號中的照片,供團隊建立的內部社群網絡使用,並躺在功能性磁振照影(fMRI)掃描器裡觀看照片。不過,雪曼博士其實還有從其他帳號收集照片,包括食物、朋友等無害的情境照片,以及疑似酒後駕車、抽菸等冒險行為照片。
研究者告訴青少年,約有另外50位青少年已經看過這些照片、並決定是否要按「讚」,以維持實驗室裡真的有套社群網絡的假象。照片本身會有個特定的「讚」數,不管是無害或冒險類,都有半數照片的「讚」數介於23至45,另一半則介於0至23。接著,受測者會看到照片和選擇是否按讚,其中包括40張出於自身帳號的照片,以及42張冒險照片和66張無害照片。
一如雪曼博士預期,「讚」數已經很高的照片,被受測者按「讚」的機會也高得多。fMRI的結果亦顯示,報償迴路、社會認知等大腦區域的活動,都會隨著照片的「讚」數升高。
雪曼博士也發現,青少年看見冒險照片時,認知控制區域的活動遠低於觀看其他照片之時。因此,擁有許多「讚」數的冒險活動照片,會降低青少年的自制力,同時也會觸發報償反應,男孩女孩皆是如此。
這樣的發現並不是十分令人意外;許多理論模式認為,青少年的冒險行為源於報償神經反應升高,以及在他人面前缺乏自制力。心理學家傾向於認定,缺乏自制力可能源於神經尚未成熟;而對演化生物學家來說,那可能是因為年輕人試圖建立自己的社會地位,以及想給異性留下好印象。無論如何,自然選擇不可能預料到,這樣的行為會與口袋大小的超級電腦,以及快速移動的巨大金屬物體混雜在一起。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