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台商回流再度炒熱五缺議題,廠商找不到所需人才,但國內近 5 年卻有多達 12 萬名碩博士學歷人口退出就業市場,使得高學歷知識分子的勞動參與率跌破 7 成創下新低。而台灣大學生占同齡人口比例高達 7 成,能夠讓大學畢業生學以致用的工作卻不到 40%。就總數而言,台灣明明不缺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才,卻因為「學用落差」,導致需求不能被滿足、供給也無法充分被消化而過剩。

「軟體工程師」的圖片搜尋結果

萬名軟體工程師缺口持續存在,並有擴大跡象

到底台灣缺工情形有多嚴重?104 人力銀行資深副總暨人資長鍾文雄指出,根據多家國際媒體的報導,台灣缺工嚴重程度排在全世界的前 3 名,企業之所以缺工,一來是隨著經濟發展與台商返台趨勢,國內職缺數隨之增加;再來是大學畢業生出來工作,不見得願意選擇他們認為比較辛苦,像是機械、電機、資訊工程等相關工作,而是寧願可以在辦公室吹冷氣,或是挑比較彈性自由的工作來做。

鍾文雄表示,以 104 對台灣大學生所進行的調查,大學生們最想從事的工作,還是以內勤像是行政、總務或人資等工作相對較受歡迎,偏偏市場上在這些領域所提供的職缺相對少,僧多粥少、競爭激烈,使得非理工專業背景的畢業生在找工作時更加辛苦。而若以較具專業門檻的工作來看,鍾文雄舉例,軟體工程師職缺超過 30000但以台灣所有大學培養出來的資工、資管相關科系人才,只有20000多左右,這10000名軟體工程師的缺口一直存在,並且逐年擴大。

人才缺乏從招生補足?外籍白領專業來台是解方

這樣的缺口,教育部難道看不見,並任由它存在與惡化,不需要有任何作為?軟體工程師人才不足,讓資訊科學系所多招一些學生,不就從根本解決問題了嗎?對此,專家有不同看法。缺乏哪種人才就把人補足,直覺又簡單,但鍾文雄認為,如果從大學整體教育發展來看,全世界的大學不會只教機械工程、資管資工或是應數統計,一定是整合型大學,包含有人文、語文科系,還有像社會學院、工學院、理學院等。

鍾文雄表示,所有國家的大學教育,都一定會保留像史學、地理、氣象、音樂、美術、哲學、考古等冷門科技,這是與人類存在的價值有關,當資訊科技影響到道德與品格,有時候從品格教育或人文教育甚至音樂能得到較好的舒緩,而非一味只朝向高經濟發展的科系去發展。至於軟體工程師的供需缺口如何弭平?鍾文雄鼓勵政府做兩件事,第一是鬆綁外籍白領專業人士來台簽證上的限制、第二是提高國際專業人士來台灣的誘因,如比照香港或新加坡給予較低的所得稅率、提供租屋或生活上的補貼,相信可以解決台灣白領專業的人才缺口。

將大學視為培養人才之產業,上中下游各不同

有「台灣管理教育之父」美譽、現為逢甲大學人言講座教授的許士軍,更顛覆一般人的觀念提出根本解決之道,並點出「學系是阻礙教育進步的最大絆腳石」。許士軍表示,現行大學教育,基本上是從供給面的角度出發,系上要開哪些課程,是從現有師資擁有的專長去考量,這樣的考量所開出來的課程,往往與學生所需、甚至企業所需有所脫節。

許士軍舉例,某企管系有一名教師珠算教得非常好,但在計算機極為發達的時代,沒有學生會覺得需要學珠算,可是系主任站在保障該名教師工作權的立場,不讓他沒工作,就得開珠算課,並且想盡辦法讓學生來選這門課。類似這樣站在供給面立場的大學教育,所學與企業界所需的不能配合,導致大學畢業生雖然滿街跑,但企業仍然找不到理想的人才。

由於大學的功能是教育人才,提供社會所需,許士軍把大學當成一個產業,並分成上、中、下游。上游就是文學院、哲學、歷史、數學及藝術等,並不完全配合社會需要,也不應該配合,例如,讀歷史的若配合社會需要,是否該配合政黨的需要去改寫、扭曲歷史?許士軍表示,位於上游的這種人才,是配合社會「長期」的需要,而不是「眼前」的需要,也因為無法滿足「眼前」的需要,無法透過市場供需機制取得理想報酬,必須由社會來支持其發展。

大學產業的中游包括自然科學、理學院、社會科學學院或是法學院以及後來的生命科學,許士軍指出,這個層次是培養科學研究人才。至於下游,則是服務導向,培養專業人才,像是臨床醫學、會計師、建築師、律師等。許士軍強調,大學要怎樣配合社會需要?必須先要分清楚,大學配合的社會需要,是長期的、根本的需要,還是眼前的、短期應用的需要。

學系是阻礙進步絆腳石,學程化為根本解決之道

許士軍進一步指出,現行大學教育的根本問題是太過僵化,並未透過不同政策制度和目標、因材施教,培養上述 3 種不同人才。靈活的教育制度,是要能多元培養符合長期、中期、眼前社會需要的人才,有理論的、有思想的、有實務的、有研究的各種不同訓練,是多元發展的。而要打破現行僵化的制度,許士軍表示,就是以「學程」來取代「學系」,他強調,「學系」是阻礙進步、阻礙大學提供社會所需人才的最大絆腳石。

隨著科技不斷發展,所需要的人才愈加多元、所跨的領域也愈廣。許士軍舉例,銀行業現在缺法遵人才,因為常有業者踩到金管會地雷而被罰款,而法遵人才除了銀行、金融知識之外,Fintech、法律等也都需要有所涉略,這樣的人才已經超出單純銀行系所能培養,若依照現行學系劃分,有的課在資工、資管系,有的課屬於法律系,有的課在經濟系等,不光是有沒有師資的問題,還有對其他學系踩線、撈過界的考量。其他像是 AI、大數據等新興產業與應用,諸如此類跨領域的情況會愈來愈多,單純增加每個學系的招生名額,仍然是站在舊的思維,根本之道,必須用學程的做法打破框架。不過,許士軍不忘補充,位在上游的學術領域則可繼續維持學系的型態,不需跟著學程化。如此是否會形成一校兩制?許士軍笑著回應,這不就更加凸顯大學的多元化!

許士軍表示,教育部過去 10 年一直推動以學程化來取代學系,並給予政策上的支持及法律上的修改,但問題出在學校,因為學系的存在,重大事務需要系務會議通過,系上現有師資難免擔心,一旦改為學程,自己的工作會不會受影響。舉前面珠算為例,若從需求為出發點改為學程,珠算沒人要學,相關師資最後會不會丟掉飯碗?這也呼應「學系是阻礙教育進步最大絆腳石」這句話。因此許士軍不忘在這點給教育部鼓勵,雖然在其他許多方面,教育部有其問題存在。

理解了就業市場學用落差的根本原因,以及在教育制度上可以改變的方向,在現行學系的框架還沒改變之前,學生畢業後,就如同工廠生產出同樣桌子,但有的要擺飯廳,有的要放在臥房,同樣的桌子就會有不同需求,各自要再進行一些修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Win Driver Blog 的頭像
    Win Driver Blog

    Win Driver Blog

    Win Driver Bl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