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日本人對死亡的態度正迅速轉變,選擇死後將遺體捐出來,提供給醫學院學生的解剖學課程訓練的捐贈者正急劇增加。

「遺體捐贈」的圖片搜尋結果

為何選擇捐贈遺體

日本從 1985 年開始鼓勵「遺體捐贈」(日語為 けんたい,kentai)。捐出大體者於遺體解剖後,受贈的醫學院會把遺體火化並將骨灰交還家屬,若無人領取也會合祀在靈骨堂內並每年舉行祭祀,也就是說喪葬完全不用費用。當時約有 68,000 人決定捐出遺體。近年來每年簽同意書的人數快速增加,至 2018331日累計已有近 30 萬人同意死後捐贈遺體。

2011 311 大地震之後,日本有愈來愈多人認為自己的後事會給家人造成困擾,且慎終追遠、掃墓的觀念越來越薄弱,未來自己的墳墓沒人照料反而會產生問題。此觀念的轉變反而使大體捐贈成為更多人死後的選項之一。許多登記捐贈遺體者是希望自己在生命最後一刻能再為社會做一些貢獻,也有的是為了不想給後代子孫添麻煩。

現年 55 歲的廣田純子(Junko Hirota)是針灸治療師,於數年前登記將來要捐贈自己的遺體。當她 30 多歲在東京醫科齒科大學(Tokyo Medical and Dental University)接受針灸訓練時,曾親身體驗從大體解剖可學到許多關於人體的知識,這讓她以後生活時思考自己的身體也可以成為其他人的「教科書」。

大體老師無可取代

雖然現代電腦 3D 科技進步,人體結構電腦已可藉由三度空間的方式栩栩如生地呈現在學生面前,甚至可以模擬手術。但許多醫師認為,初次見到「大體老師」的震撼及劃下第一刀的心情和情景,使學生真正了解生命的價值,不是電腦科技所能取代,大體解剖課對學生而言是無可取代的生命課程。

供過於求

在日本,醫學院每年的遺體需求約為4000具。目前每年超過8000人簽署遺體捐贈書,已經遠遠超過需求。有些大學因保存遺體的空間有限,還被迫必須限制登記捐贈的人數。包括北海道大學和熊本大學在內的約 15 所大學因此停止繼續接受捐贈。

擴大遺體使用範圍

日本健康、勞動暨福利部於 2018 年規劃,大學不僅可將遺體用於醫學系學生教育使用,而且還可用於醫師培訓,這使外科醫生得以運用捐贈者的遺體熟練較複雜的手術。甚至還有關於擴大允許進行解剖者(如物理治療師)的範圍辯論。上述開放措施,將能促使醫學院對遺體捐贈的需求上升。

事實上,世界已有不少國家陸續實施「死後器官國有」措施,芬蘭、法國、義大利、希臘、盧森堡、荷蘭、波蘭、西班牙、冰島、新加坡等國皆是如此,除非生前主張死後不捐贈(opt-out),否則視同默認同意捐出遺體。東亞各國則普遍存有「保留全屍」的傳統觀念,早年台灣供醫學院教學解剖用的遺體很少來自生前自願捐贈者,多是無名屍或沒有親人的榮民遺體,公告後無人領回才分配至各醫學院使用。近年風氣雖逐漸改變,自願捐贈者較多但數量仍不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in Driver Bl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