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開發銀行公布了「社會保障指數」評比,顯示亞洲各國的社福支出,普遍不足。而日本是亞洲第一名福利國,還打敗新加坡。

歐美的福利國家路線,在亞洲國家普遍不受到青睞。2001年,新加坡總理認為,補助將會造成「柺杖心態」,使得人民懶惰、依賴並且濫用資源。

然而,當亞洲國家所得增加、人口老化,當局也不再那麼專制,各國政府也要開始因應人民對於社會福利的需求。

亞洲開發銀行(ADB)公布了「社會保障指數」評比,該指數顯示出社會保障的廣度(受益者的百分比),與深度(受益者的人均補助,佔人均GDP的百分比)

亞洲的傳統是自力更生,因此許多亞洲國家重度依賴社會保險,而不是依靠社會救助。而社會保險的額度,取決於投入保費的多寡。

在韓國,保險與救助的比例為8:2,而新加坡有90%依靠政府致力推動、強迫人民儲蓄的公積金制度。包括購屋、醫療與退休金,都包含在其中。

不過也有些國家開始嘗試用金錢補助的方式。2009年,泰國補助2000泰銖,相當於65五美元,給月薪低於15000元泰銖的勞工,幫助他們度過全球金融危機。

在南亞,社會保險並非主流,這可能受限於南亞國家的信用狀況,與政府治理範圍鞭長莫及。所以持續向民眾收取保費有困難,特別是民眾不信任國家有保證收益的能力。

相較之下,給一些便宜的糧食,或付錢給窮人挖水溝、開馬路的做法簡單多了,印度就是典型的例子。

根據社會保障指數,日本是唯一一個兼顧廣度與深度的國家。新加坡雖然已經比日本富裕,社會保障的提供廣泛但卻微薄,東南亞的新興國家也是如此,社會福利都還在萌芽階段。

不過馬來西亞的社會保障已經具備一定的深度,人均補助佔了人均GDP的27%,但是卻不夠廣泛,僅有14%的潛在受益者。巴基斯坦對非貧人口的補助比窮人還多,同樣是深度大過廣度。而印度的社會保障,是既不廣又不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in Driver Bl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