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歌頌企業倒閉現在似乎成為了一種時髦。過去可不是這樣。破產一度是個禁忌話題,曾經破產過的企業創始人從不談論當年的破產經歷。但現在人們對失敗的態度已經變了。

如今市面上出現了許多關於這個話題的新書,比如瑞安巴比諾(Ryan Babineaux)和約翰克倫博爾特(John Krumboltz)合著的《快速失敗,經常失敗:失敗助人成功》(Fail Fast, Fail Often: How Losing Can Help You Win),以及梅甘麥卡德爾(Megan McArdle)的《壞事變好事:為何善於利用失敗是成功的關鍵》(The Up Side of Down: Why Failing Well is the Key to Success)

這是商業博客作者青睞的一個話題。與此同時,還有許多專門討論失敗的世界級大會,叫做失敗大會”(FailCon),會議的格言是:接受你犯過的錯誤

拋開羞恥感、以近乎欣賞的態度對待失敗,這樣好嗎?

這個問題讓我很糾結。我發現,只要我在演講中談論了自己失敗的經歷,觀眾回響都很好。頭一次在公開場合詳細講述我的一次次投資失敗經歷,讓我感覺得到了發泄。

或許聽眾已經聽厭了創業者吹噓自己在商業上的成功——相反,他們想聽聽創業者講述自己受過的挫折、遇到過的問題,還有經歷過的失落。部分原因在於,自嘲比自負更招人喜歡——在英國尤其如此。但還有部分原因在於,願意承認錯誤是當今時代思潮的一部分。正如G•K•切斯特頓(GK Chesterton)寫到的那樣:犯錯是人的天性。所有錯誤中唯一不可挽回的致命錯誤,就是否認我們曾犯過錯。

但我並不相信崇尚失敗是件好事。沒有人從一開頭就打算要失敗。我們希望贏,不希望輸;希望成功,不希望失敗——除了成功,其他任何結果都不是我們想要的,這是理所當然的。

我認為,願意談論失敗,反映出當今社會的一種趨勢——在商業經營失敗等艱難話題上願意持開放、誠實的態度。如《紐約》雜志(New York)最近的一篇文章所說:在過去,科技行業總是悄悄埋葬逝者……但如今,初創公司倒閉日益被視為榮譽勛章。

當然,生活應該給每個人第二次機會。救贖和原諒是人類大多數偉大敘事(無論是虛構類還是非虛構類)的核心。事實上,每個人都犯過錯,無論是大錯還是小錯;我也崇拜西奧多羅斯福(Theodore Roosevelt)所說的那種人,他們勇於冒險,付出自己的全部心血和精力,即便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

我們確實不能因一個人實踐了新想法,但沒有成功,而就此將這個人歸為失敗者。個人破產已不再被視為不可逾越的障礙。在英國,只要沒有人提出重大異議,個人破產在12個月後就可自動解除。畢竟,沒有甘冒風險的嘗試——這個過程中可能會遭受金錢上的損失——創新就不會發生,進步也就無從談起。每一步改進都建立在無數失敗項目的屍骨之上。

此外,失敗往往會帶來寶貴的經驗教訓,而經過歷練的創業者下次會有更大機率成功。

然而,將經營失敗浪漫化無異於美化事實。很多時候,企業倒閉可能導致企業家婚姻破裂,甚至導致企業家精神崩潰。可惜的是,前述書名中提到的經常失敗,對絕大多數人而言是一種奢侈,因為金錢會用盡,更重要的是,信心也會耗完。我注意到,失敗造成的損害主要是心理上的,而非資金上的。這意味著,重新站起來並不是理所當然的。

但話說回來,沒有地獄,就沒有天堂。對經歷過夢想破滅的人而言,成功的喜悅滋味將格外甜美。失敗是必需品,它能告訴我們哪條路行不通,能讓我們以更有效率的方式來重新配置資源。

總體而言,民營部門能夠比公共部門明顯更快地適應形勢和進行改革,部分原因在於前者的頭上永遠懸著破產的陰影。如塞繆爾約翰遜(Samuel Johnson)所說:知道自己兩周後會被絞死,能有效地促使一個人集中精神。

在一個人的職業生涯中,失敗不是智舉,更不是目的。但它能起到必要的糾正作用,也是自由企業總是能夠提高人們生活水平的一個關鍵原因。

- 英國《金融時報》專欄作家 Luke Johnson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Win Driver Blog 的頭像
    Win Driver Blog

    Win Driver Blog

    Win Driver Bl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