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尼斯血案若確定是極端分子所為,就是法國短期遭受的第3度大規模恐怖攻擊。法國比其他國家更易成為標靶的原因,除對外政策和社會因素,還有法國本身的歐美價值代表性。

雖然目前尚未有極端組織出面承認指揮或協同犯下尼斯血案,但法國政府判斷,這起案件手法難說不是恐怖攻擊。

「法國尼斯國旗」的圖片搜尋結果

近一年半來,法國相繼遭逢去年一月的查理週刊(Charlie Hebdo)和猶太超市攻擊案、去年11月的巴塔克蘭劇場(Bataclan)和國家體育場攻擊案,今年國慶日的尼斯卡車衝撞路人事件,在法國大規模攻擊案上又添一頁血色歷史。

追究法國為何成為近年極端分子最深的肉中刺,單從法國的對外政策來看,遠因有法國在阿富汗、沙赫爾(Sahel)、馬利等地的軍事行動,給了區域極端組織反擊法國的理由;近因則是法國對伊拉克和敘利亞的轟炸。

法國自20149月開始轟炸伊拉克的伊斯蘭國(IS)領地,去年開始轟炸敘利亞,伊斯蘭國當時就號召追隨者「用任何方式屠殺法國人」做為報復。

巴塔克蘭劇場的殺手之一曾說,法國轟炸敘利亞和伊拉克,殺死他們的「弟兄」,所以他們要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當然,法國不是唯一軍事介入伊拉克和敘利亞的國家,極端組織特別仇視法國,背後還有其他社會因素,包括經濟衰退引起的資源分配問題和不成功的社會融合政策,加深移民後裔族群的相對剝奪感。

舉例來說,法國於2010年禁止在公共場所蒙面,雖然法條本身並非針對穆斯林,但最受衝擊的就是穆斯林女性不能在外穿著全身罩袍,部分極端人士解讀成法國社會對穆斯林的排斥,也成為伊斯蘭國列舉法國的「罪行」之一。

法國比其他國家更常遭受恐攻,可能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藍白紅3色旗所代表的「自由、平等、博愛」,尤其尼斯攻擊案,正是選在崇尚這3種價值的國慶日犯下。這是法國立國銘言,也是歐美普遍崇尚的信條,從意識形態上來說,打擊法國就是打擊西方信仰的價值,似乎沒有比這更適合的目標。

去年查理週刊攻擊案和11月巴黎恐攻案發後,法國政府都迅速宣示一系列加強維安的措施,而情報部門過去一年多來,至少阻止了10起恐攻計畫,顯示這些措施並沒有白費,但血案一再發生,且在可預見的未來,威脅仍近在咫尺。

雖然法國政府在每次案發後都謹慎用詞,呼籲法國人彼此團結,試圖避免一般宗教與伊斯蘭、或本土法國人與移民法國人之間的對立,但仇恨仍在滋長。

面對恐怖威脅,法國真正的考驗或許不在無止盡地提高維安、延長緊急狀態或加強轟炸伊斯蘭國,而是消化那些仇恨,在每一個族群身上實現「自由、平等、博愛」的理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in Driver Bl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