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海嘯爆發迄今已近十年,全球經濟未完全恢復活力。從國際貨幣基金(IMF)等金融機構數度下修全球成長預測,可看出這場危機的影響比預期深遠。經濟學家認為,除景氣循環因素外,結構性因素也可能削弱潛在成長力。
全球經濟成長每況愈下,根據IMF資料,包括39個國家與地區的已開發經濟體,1980年代平均年成長率為3.1%,1990年代為2.7%,2000年至金融危機前的2007年平均也在2.7%左右,但2011至2015年驟降至1.6%;今、明兩年預估也只有1.8%。
日本央行總裁黑田東彥與美國聯準會主席葉倫,都曾在貨幣決策會議表達對經濟成長疲弱的疑慮。黑田東彥表示:「我希望政府持續推動結構改革,以提升潛在成長力。」葉倫說:「生產力低落可能維持一段很長時間。」
vfmv
歐美先進經濟體今日的經濟情勢像極了日本當年經濟泡沫崩塌後的景況,經濟學家稱之為「日本化」。東京大學教授福田慎一將今日美歐日的需求貧乏歸因於:一、經濟泡沫爆破後遺症;二、人口成長減緩與人口老化;三、來自新興市場的外部衝擊。
最近先進經濟體的擴張,大多是由大規模貨幣剌激支撐,成長力道則相對溫和,因為超低利率和非傳統工具無法完全提振民間支出,加上政治與經濟不確定性增加、債務沉重、消費者缺乏信心,致使民間部門支出受抑制。
開發中國家和新興市場經濟體,除受先進經濟體外溢效應波及外,中國轉型為更具服務與消費導向的成長模式,也降低了對原物料與商品的需求。中國在經濟上「調結構」,加上先進經濟體的低成長,進一步壓抑國際貿易與商品價格,升高金融市場波動性,連帶傷害世界其他國家經濟展望。
巴西近年來政治動盪與俄羅斯因地緣政治緊張而持續不景氣,也擴大了衝擊。巴、俄兩經濟體是去年拖累全球成長的兩大要角。
儘管聯邦準備理事會(Fed)準備緊縮貨幣,顯示美國經濟開始恢復活動。但從歷史標準看,美國成長力道令人失望,這可能反映更多基本面的發展,例如生產及勞動力成長減速。
此外,世界上某些地區人口開始對潛在成長產生負面影響。在大多數先進國家,勞動年齡人口持續停滯或甚至減少,日本所受衝擊尤烈。壽命延長、出生率下降,以及先進國家的嬰兒潮世代退休,都是帶動這個長期趨勢的主因。勞動人口比重下滑,對退休體系及財政政策也有重大含意,可能會進一步影響潛在成長。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