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補貼賺沒錢,新加坡F1賽車:代價太高,不玩了!
還記得幾年前台灣大選時,曾有政黨以新加坡為借鏡,大張旗鼓地打出「F1救經濟」的政見?當時甫取得主辦權的新加坡,曾以「全球唯一夜間城市街道賽」為特點而風光一時;8年後,新加坡與F1官方的合約也將於明年到期,但各界卻都盛傳新加坡可能以成本過高且附加利益不如預期為由,在約滿後退出主辦F1的燒錢隊列。
對於新加坡來說,2008年稱得上是「賽車元年」,當時的新加坡風光加入了F1賽車的主辦隊列,並以歐洲知名的摩納哥街道賽「蒙地卡羅賽道」為參考,以全世界第一次F1夜間城市街道賽為噱頭,而成為全球車迷與觀光客的焦點。
新加坡主辦F1的聲望,也曾讓鄰近的台灣好生羨慕,但對於基層賽車推廣卻始終未有明確的規劃,再加上資金成本的現實考量,最後都讓「F1在台灣」成為了煙消雲散的選舉口號;只不過在主辦8年之後,如今的新加坡賽事,也面臨了是否約滿喊停的政策抉擇。
在2008年首度主辦F1新加坡大獎賽之後,全球經濟也因金融海嘯的衝擊而陷入長期低迷,而歐美經濟的蕭條,也連帶影響了汽車製造商、贊助商、廣告資金對於F1賽事的投資。此外,賽事規則與賽車科技缺乏新意,也讓F1的全球收視戶從2008年的6億人,下降到2015年4億人,7年間下滑幅度高達35%,而受此影響的轉播權利金、直播廣告費用等,都讓F1的賽事經營越發困難。
大環境不理想之餘,車隊之間的技術強弱,差距也逐漸拉大;在過去3個賽季裡,F1的年度冠軍,已成為德國梅賽德斯車隊(Mercedes)兩位車手——漢米爾頓(Lewis Hamilton,英國籍)與羅斯堡(Nico Rosberg,德國)——的同隊內戰,這也都放緩了賽事的競爭刺激度,進而影響了各場賽事的上座率與關注熱度。
低迷狀況下,幾個原先的主辦國也開始有所疑慮,像是馬來西亞政府本月21日就透過旅遊部長對外證實:2018年合約約滿後,馬來西亞將不再續約,而從1999年開始的F1馬來西亞站,屆時也將走入歷史。
馬國政府表示,為了主辦F1賽事,馬國每年要額外負擔6,800萬美金的支出(折合新台幣21.6億元),但收視率與上座率卻是逐年下滑,儘管當局多次向F1主辦方呼籲「多提拔一些大馬籍車手」以刺激國內收視,但對方卻始終消極回應,因此馬國最終才決定「停損」,約滿退出。
而在馬來西亞宣布離隊的同時,F1主辦單位的總裁埃克萊斯頓(Bernie Ecclestone),周一也對德國體育媒體《 Auto Motor Und Sport 》透露「新加坡人也想退出了F1了」。言談中,埃克萊斯頓言詞強烈地說到:
沒錯啊,主辦比賽讓新加坡花了很多錢,但我們也讓它賺了不少啊!(因為有F1)新加坡擺脫了那個大家會去轉機的地方的形象,但他們現在可覺得自己已達到了目的,於是他們就再也不想舉辦比賽了!
埃克萊斯頓的發言,在新加坡引發了一陣譁然,輿論的關注焦點,於是再度擺回了對F1的檢討。根據新加坡《海峽時報》的報導,過去8年來,新加坡每年至少要為F1投入1.5億美金(新台幣48億元),但廣告與合作商的贊助僅有4成,其餘的6成費用(新台幣28-30億元)都得仰賴新加坡政府的官方補助。
然而在高昂成本之下,F1新加坡大獎賽的關注熱度卻是直線下滑:不僅比賽上座率以每年15%的比例下降,賽事期間的單周觀光來客數也從2008年的30萬人,滑落到2015年的21.9萬人(跌幅達27%)。當局估計,主辦F1賽事為新加坡帶來的額外觀光收入,每年僅達1.5億美元——這僅勉強與賽事成本打平,利潤甚至還比起官方促銷的觀光消費季來得更低。
意識到自己或許「禍從口出」的埃克萊斯頓,隨後也澄清「是媒體誤解」,F1與新加坡政府的續約談判仍在進行中,「而一切都還有可能發生」;但新加坡方面,對於是否續辦一事卻仍有斟酌。
《海峽時報》表示,除了成本與國內關注度不如與其之外,F1賽事今年年中被美國傳媒集團Liberty Media收購後,未來的賽事主辦其實也考慮遠離亞州、主攻美國市場,而新加坡「夜間街道賽」的特點,就有可能被歸劃中的「拉斯維加斯大獎賽」給取代。
不過新加坡商界對於是否「還要不要F1一事」,目前意見卻有所分歧:支持者認為,每年的新加坡大獎賽,仍能吸引8,000萬名全球觀眾同步收視,而新加坡的城市街景與國際形象,也將透過賽事放送而達到國家廣告的目的;但仍佔主流的反對者卻認為,新加坡的觀光形象已經足夠,是否要繼續燒錢主辦擾民一周的街道賽車,在景氣看衰的現在,新加坡政府應該好好盤算觀光預算的安排。
另一方面,由於新加坡的城市賽道並非為專業賽車而設計,儘管城市臨場感十足,但各種路面與彎道問題,也降低了比賽的速度與競爭性。此外,安排在每年9月的新加坡大獎賽,也時常遭逢東南亞的霾害季節,霧霾配上夜間賽道的低能見度,也曾多次影響新加坡賽事的競技體驗。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