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中國的企業發現,即使他們有意願支付高價,在海外收購與投資卻日益困難。
美國、歐洲甚至日本對中資併購的政治、法規和其他障礙不斷增加,使賣方對出售給中資買家產生疑慮。另一方面,中國在資金外流、企業債務水準已成為經濟風險之際,正在緊縮政策。
海內外的狀況,使仍有資金與能力在國外擴張的中國企業展望受限,且衝擊今年以來本已低迷的全球併購市場。
據華爾街日報報導,紐約Paul,Rifkind, Wharton & Garrison LLP律師事務所的全球併購部門主管Scott Barshay說:「某方面來說,中國的企業是最完美的買家,因為他們具備長遠的展望,且資金充沛。」來自中資的併購,「肯定推升了資產的價格」。
但今年以來,中資海外併購案的總額為1,130億美元,比去年同期下滑三分之一。目前的狀況已發展為,陸資身分已成為併購談判中的不利之處。例如,中國最大酪農業者內蒙古伊利實業集團日前開價逾9億美元收購美國優格品牌Stonyfield,但該公司最後卻以8.75億美元賣給法國企業,主因法規顧慮。
另外,東芝晶片事業出售案原本排除了鴻海的提案,因為日本官員擔心技術外流至中國。
中國國營企業和民間公司去年的海外併購案規模創2,200億美元紀錄,但由於當局推出新的規定抑制異常的併購案和資金外移,海外併購的步調已大幅放緩。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