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金融市場存在不少經驗法則,許多投資人經常不求甚解便輕易接受,然而這些法則往往害死投資人卻不償命。

1.購買個別債券比買進債券基金或ETF更安全:

投資人持有的理由是債券基金的價格可能下跌,但直接持有公債在到期時可以完全收回本金,不必擔心虧損。但事實上持有公債雖不會有資本虧損,但如果利率大幅上升,表示通膨也可能猛升,投資人仍會損失購買力,所以此種策略只是一種風險交換而已。

2.股市無量上漲不利後市:

此一想法是基於股市如果無量上揚,就表示機構投資人並未進場。但例如1950年代紐約證交所平均每天成交量約300萬股,而現在單單是標普500指數ETF的日成交量便超過6,000萬股。有多少投資人介入股市,與股價方向毫不相干。事實反而是股市下跌時,成交量通常增加,因為投資人心生恐慌。

3.龐大資金正在等候進場:

當下跌無量時,就會產生此種說法。但投資人必須理解到一個基本道理,就是「有買方就必有賣方,而有人賣出就必有人買進」,市場並非單行道,每筆交易都是買、賣雙方共同完成。股票的確會出現「換手」,但當賣方在抽出現金時,買方便已經把資金投入,因此絕不會有潮水般的資金在等候進場。

4.融資餘額偏高代表股市看壞:

融資餘額是投資人借錢買股票的金額。如果融資餘額創新高,聽起來有些令人害怕,因為這表示投資人大舉借錢來買股,且以往的確有不少經驗顯示融資餘額的高點就是股價的頂峰。然而這項指標其實也無多大意義。當股市上漲時,融資餘額本來就會增加,反之亦然。融資餘額只是一項落後指標,只能用來解釋股市過去的表現。

「wall street」的圖片搜尋結果

5.股、債變動方向應該相反:

當股、債價格同時上漲時,投資人會認為兩者之中必有一個不對勁。但事實上在大部分的時間中,股、債價格都是同向變化。

6.利率上升時買債券必虧:

債券價格與殖利率是負相關,一個上升則另一個必下降。

但在強調這項關係之時,卻往往忽略投資債券的總報酬。根據1954年迄今5年期美債的年報酬率數據,有36年是利率上升期,其中27年都是正報酬率。

(作者Ben Carlson是彭博資訊專欄作家/編譯經濟日報任中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Win Driver Blog 的頭像
    Win Driver Blog

    Win Driver Blog

    Win Driver Bl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