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僅相隔兩個月,印度經濟表現已判若雲泥。9月時印度經濟成長率減緩到十年來谷底,通膨偏高,盧比淪為全亞洲最弱的貨幣。但整個氛圍卻突然翻轉,媒體充滿信心地指出,印度已從「谷底翻揚」,上個月股市大漲9%,創歷史新高。

客觀來看,其實並無多大改變。經濟成長率仍低,逆差仍高到難以支撐,高通膨仍需靠高利率來壓抑,從而進一步削弱經濟成長。最重要的是,印度還沒有面對治理不良的根本問題。在2014年中的大選前,政局動盪將繼續拖累經濟。

印度人如此樂觀,讓市場資訊業者尼爾森(Nielsen)近來把印度評為「世界最樂觀的國家」。不過,事情並非如此簡單,印度人的樂觀探究起來其實很複雜,其中至少有兩種相互糾結的特質。其一是妄想,甚至是狂妄,這個特質經常令印度迷途;其二是務實和具生產力。目前最迫切的挑戰,就是如何重新啟動第二種特質。

印度的樂觀主義源遠流長,印度教本身就是一種正面思考的宗教。1947年印度獨立建國的過程,也是樂觀主義的產物。然而自從獨立之後,印度便一直身陷於政治效能不彰,經濟管理失當,且缺乏發展機會。直到1990年代初期樂觀主義才再度抬頭。

1991年印度實施經濟自由化,長期來備受壓抑的動能獲得釋放,人民的心理也獲得解放。2000年前後,印度成為全世界成長最快的經濟體。當評論家聲稱「印度人的世紀」來臨、政治人物預料印度將成為「經濟超級強權」時,許多人當真相信屬於印度的時代終於來到。

今日當然可以將此願景斥為幻想。過去一年多來,印度的樂觀主義備受質疑。就在2000年前後印度經濟開始振作的同時,逆差持續累積,貪腐滋生,而基礎建設及生態保育也遭到嚴重忽視。過去種種不當作為,今天必須付出代價。但印度的樂觀主義的確曾經發揮扭轉國運的力量,使印度數億男女眼界大開,而且迄今仍未消散。這表現在成千上萬中小企業主的創業雄心、每年有數百萬人民遷往都市以追求更好的生活、且20年來印度家庭為提升社會地位而花在子女教育的支出,也增加兩倍以上。近年來最令人鼓舞的發展是,民眾反對貪腐、性暴力及環境破壞等運動的興起,尤其在各大都市更是如此。這些運動驅動中產階級再度發揮潛能,類似1990年代中期民眾要求改變的力量。

要斷言何種形式的樂觀主義終將引領印度還言之過早。各種要求改變的運動目前仍處於萌芽期,未來前途難料。但今日印度迫切需要的是哪一種願景已很清楚:體認現實正是追求改變的先決條件。印度的發展之路,端賴於民眾願意迎向諸多挑戰,並採取溫和的措施,以邁向社會、政治及經濟面的根本轉型。

Akash Kapur是彭博資訊專欄作家、《India Becoming》作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Win Driver Blog 的頭像
    Win Driver Blog

    Win Driver Blog

    Win Driver Bl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