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各國中央銀行經常祭出低利率措施,期望民眾別把錢存銀行,拿去買東西吧,以此刺激需求。不過從金融危機以後,這套刺激經濟政策似乎達不到效果,因為一般家庭和消費者想的,真的和經濟學家不一樣。

人們真的是存錢存上癮了,消費者不是經濟學家,這代表一般有工作的人,決定處理自己賺來的辛苦錢的方式,經常讓經濟學家摸不著頭緒。

「存錢」的圖片搜尋結果

最近一件讓經濟學家想不透的是,人們存了多少錢、為什麼要存錢。簡單的說,太多錢被存在銀行,表示被拿來花的錢不夠多,因此難以刺激經濟需求。這就是所謂的長期停滯 (Secular Stagnation)

在給客戶的通知中,德意志銀行首席全球策略師Binky Chadha審視利率和儲蓄比例的關係,發現消費者的儲蓄行為,跟聯邦儲備系統經濟學家所預期的不一樣。 亦即, 許多經濟學家以為,當一個國家的中央銀行採取低利率政策,民眾就會想,「反正存錢利息也只有皮毛,乾脆把錢拿去花吧」。 但其實並非如此,民眾在低利率時代,依然存錢。

那麼經濟學家認為,零利率政策可能對消費者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呢?

德意志銀行指出,如果家家戶戶都存錢,以達到心目中的財富目標水準,好為退休生活做準備,或把財富留給下一代,那麼儘管存款、財富增加了,但存款利率將降低。反之,銀行裡的存款減少了,利率就會升高。

換句話說,當利率升高,或是消費率降低,都會降低經濟需求。存款利率與財富累積的關係獲得廣泛認可,聯邦公開市場理事會(FOMC)許多成員也都信奉這套原則。 這有點像是前聯準會主席柏南克(Ben Bernanke)在金融危機以來,多次談到的「儲蓄過剩」問題。

試想,當低利率對誰最有利:當然是借錢的人。 所以,相較之下,政府和企業由低利率賺更大。

因為德意志銀行點出,美國一般家庭資產明顯大過負債。 這代表,就算一般家庭主要從低利率中的二級效果中獲利,如股票價格和房地產價格反彈,低利率的初始效果,也就是降低借款成本和支付現有債務成本則似乎與一般家庭沒有那麼大的關係。

因此,低利率帶來的效應是讓政府和企業用更小的成本,借更多的錢,已經借錢的人,則可以透過適用現行利率,降低未償還債務成本。 同樣的,在這套機制下,企業和政府所受好處,仍不成比例的大過一般消費者。

且儘管低利率有助提振抵押貸款再融資,一般家庭也可以以較低利率獲得新抵押借款,但依照前面的大原則,一般家庭還是資產多過負債。 低利率這個所謂「大而無當的」貨幣政策工具,並非讓企業、政府和家庭獲得同等好處。

但除了可能降低的抵押貸款成本外,消費者真正有感的是,他們放在銀行的錢所生的利息變少了,可能少過投資或其他資金運用。

在金融危機爆發的前幾年,這對消費者來說卻不是問題,而消費者的行為也一如經濟學家預期。利率掉,股價和房價攀升,帶動家戶資產以至國內生產毛額,民眾存款減少,因為他們相信他們當下的花錢決定,也認為有足夠的錢過退休生活。

但在金融危機期間,這種行為翻轉了,資產價格下挫,人們開始猛存錢。但不斷的存錢,卻讓中央銀行內的學者困惑。 因此,消費者再也不如經濟學家所預期。 經濟學家現在當然注意到了這個狀況,但政策制定者的難題是,怎麼讓一般家庭擺脫這個愛存錢的習慣。

換句話說,中央銀行經濟學者就是無法趕走儲蓄過剩問題。

且最令人沮喪的是,Chadha似乎發現,低利率甚至還增強了民眾的存錢心理,因為存款增加了,似乎成了未來可以安身立命、生活無虞的保證。 結果,這創造一種趨勢:一般家庭開始瘋也似的買債券,雖然收益率低,卻比較「安全」,他們開始躲股票躲得遠遠的。

於是,中央銀行經濟學家開始重施故技,希望利用低利率讓消費者多花錢。但根據德意志銀行觀察,實際發生的情況卻是:

家庭渴望累積財富,導致存款比例提升,在某種程度上,這也符合收益率期望。因為收益率會決定你可以回收的收入,因此在低利率情況下,民眾需要投入更多錢,以其達到同樣的目標收益,而收益率會影響達標速度,因此較低的利率需要更多存款,以達到同樣的財富目標。

反對低利率政策者認為,低存款利率不是拚經濟的好政策,過去的經驗法則似乎已不適用,反而還背道而馳變成:低利率會降低消費力,也無法刺激需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in Driver Bl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