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近年澳洲總理如走馬燈般頻繁更替,8/24日上任的新總理莫里森是11年來第6位總理,而2015年滕博爾掌權後,就有報導稱該國醫界停用「誰是總理?」的問題來鑑定病人心智能力,因為換將之頻繁已讓人很難記起來,而為何澳洲總理很難「做好做滿」3年任期呢?

莫里森(前)是澳洲11年來第6位總理。 (路透)

莫里森(前)是澳洲11年來第6位總理。 (路透)

做好做滿難 11年換6位總理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澳洲既不像義大利等國因經濟動盪而頻繁更換總理,也不像世界上許多失敗民主國家那樣欠缺穩定的政府結構,民眾更不希望國家領導人不斷換人81日公布的Essential民調更顯示,64%澳洲民眾認為政黨不應在大選以外的時間更換領導人,導致總理換人。

在野的綠黨黨魁迪納泰利  8/24日在澳洲參議院發表演說時,表達出許多澳洲民眾這項想法,並形容總理不斷換人是「一種恥辱」,他的演說在網路上瘋傳,「我們全國各地的人都在受苦,看看你們在做什麼。你們太專注於自己,以致於忘了國家選出你要做的事情。」

總理頻換人快變香蕉共和國

澳洲經濟已連續27年未出現衰退,強勁表現連美國都有點羨慕。但儘管經濟問題相對不大,澳洲的政治文化卻很像個頻頻政變的香蕉共和國。

澳洲國立大學政治專家謝柏德告訴CNN說:「我們目前的政治階層雄心勃勃,不太願意處理黨內政治的細節問題。24小時新聞頻道的出現,創造出對內容的需求,並前所未有地關注澳洲政治人物的個人生活與恩怨。」

2010年陸克文被趕下台開啟政變文化

澳洲前總理陸克文。 (歐新社)

這種政變文化始於2010年,時任澳洲總理的陸克文在那一年623日晚間,突然被自己的副手吉拉德逼宮,吉拉德暗中聯絡黨內不滿陸克文政策的國會議員,在當天午夜投票將他趕下台,許多澳洲民眾隔天一覺醒來才發現總理已換人。

澳洲前總理吉拉德。 (路透)

當時,澳洲很少在大選以外的時機更換總理,在2010年前的過去50年裡,只有兩次成功的例子,分別在1971年和1991年。

謝柏德說:「陸克文2010年被閃電推翻時打開了一扇門,一旦澳洲政治人物發現鬥垮總理是這麼簡單,那麼再來一次、多來幾次,好像也沒什麼了不起了。」

民主危機政治淪為爭權奪利

2010年以來,澳洲總理4度因黨內政變換人,陸克文被吉拉德拉下總理寶座後,2013年用同樣方式報仇,短暫回任總理,不過3個月後陸克文的勞工黨就在國會大選失利,將總理位子交給勝出的自由黨領袖艾伯特。不過,自由黨也學到這一招,20159月,滕博爾發動黨內政變拉下艾伯特,不到3年後,滕博爾如今也被同樣方式鬥垮。

而在陸克文被逼宮下台後,他的支持者、前財政部長坦納曾大罵澳洲民主已被「打倒」,並在2011年一場專訪中直指逼宮是相當陰險的行為,但參與這些行動的人,無論是記者或政治人物,似乎都本能地把政治當作一種運動,似乎爭權奪利才是最重要的,而忽略了內容,「這就是問題所在」。

政治日益黨派化和派系化

CNN指出,這不僅凸顯出澳洲的媒體和政治環境日益脆弱,且跟英國和美國一樣,政治正變得日益分化、黨派化和派系化。

謝柏德說:「兩個主要政黨的成員都面臨分裂,組成兩黨的歷史基礎,讓位給全新又充滿活力的社會趨勢,例如自由黨傳統上是個由白領資本家組成的反工黨政黨。現在,自由黨卻是社會保守派、社會進步派、經濟保守派與軟性自由主義者的鬆散組合。」

滕博爾這次被推翻,就是因為黨內保守派不滿他的氣候變遷政策,這一派早就不信任滕博爾,覺得他的想法和立場太激進,因此趁著他聲望下滑時,結合反對他的黨內派系配合媒體鼓吹,拉他下馬,即使滕博爾改變他的氣候變遷政策也無濟於事。

滕博爾(左)與莫里森。 (法新社)

滕博爾(左)與莫里森。 (法新社)

黨內政變門檻低拉下總理太容易

CNN指出,澳洲這種政治暗算文化不會隨滕博爾下台而消失,因為在這種政變式權鬥中落敗的一方不會服氣,一定會伺機而動報仇。Buzzfeed網站政治組組長愛麗斯.沃克曼說,她已接到滕博爾這邊的人傳來訊息,表示「這事還沒完,戰鬥還在打」,此人還用三字經辱罵新總理莫里森。

會頻頻發生黨內政變,原因之一就是推翻總理太容易了,只要失去過半數黨籍國會議員支持,總理寶座就岌岌可危。陸克文第二次當上總理後,曾試圖透過修改黨內規章,提高黨內政變門檻,但他2013年第二個總理任期當不到三個月,就因大選失敗下台,失去政權的工黨領導階層隨即忽視他這項提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Win Driver Blog 的頭像
    Win Driver Blog

    Win Driver Blog

    Win Driver Bl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