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編者按:史上第一位不開腹切除大腸息肉先鋒,受到美日名人、政治家和企業家寄予絕對信賴的「傳說中的外科醫師」,他所自創的「新谷飲食健康法」,暢銷近20年,深受世人推崇。新谷醫師根據長年在臨床現場的所見所聞,整理出一套真正有效的「不生病生活」,有些與一般大眾已知的「飲食常識」或「健康法常識」背道而馳,但都是經過他本人親身驗證,且有不少病人實踐有效,能使眾人獲得長壽幸福人生的正確飲食健康法。

人類的生存全拜微生物之賜

你知道魚在海裡死亡後結果如何?觀察海底的狀況,並沒有堆積的魚類屍骸。那麼,魚的屍骸到哪裡去了?

答案是「消失了」。屍骸被海中的微生物一點一點分解,在不知不覺中消失不見。

我們的世界裡充滿了肉眼看不見的微生物。即使是乾淨的空氣中,每一立方公分也有大約一千個微生物。高度一萬公尺的上空、地下一萬公尺的深處,也有微生物存在。當然海裡有無數的微生物。而我們人類的腸子裡也有許多稱為「腸內細菌」的微生物。

也就是說,我們人類是與微生物一起生活著。

人類的腸子裡棲息著大約三百種,合計百兆個腸內細菌。它們並非單純棲息在腸內而已,而是會幫人類做許多事情。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製造生命力之源的酵素。估計腸內細菌能夠製造出大約三千種酵素。

腸內細菌有「益菌」與「壞菌」之分。一般而言,例如乳酸菌這類能對人體發揮正面功能的稱為「益菌」,能使食物腐敗,或有害身體的稱為「壞菌」。

簡單的說,益菌就是帶有抗氧化酵素的細菌。當腸內產生自由基,益菌就會犧牲自己,在體內製造抗氧化酵素,中和自由基。

腸內有無數稱為絨毛的小突起,這些絨毛突起之間含有屬於益菌的乳酸菌。絨毛中能放出與免疫系統有關的白血球和自然殺手細胞(NK細胞),它們與異類蛋白質、細菌、病毒、癌細胞等戰鬥時,會產生大量的自由基。乳酸菌則扮演清理戰場的角色,為人體除去自由基

下面是我的推論。因益菌不足等某種原因,未完全被中和的自由基可能使非常纖細的絨毛發炎,或引起潰瘍性大腸炎或克隆氏症。

另一方面,壞菌具有破壞不消化物等的作用。雖然被認為是壞菌,但是也可以將它們視為,為了使不消化物較快從體內排出,而引起異常發酵,產生有毒氣體,刺激腸子,以促進氣體與糞便的排泄。

因此,腸內細菌到底是善是惡,有時很難區分。推測壞菌也有其必要功能,因而棲息在體內。

通常,對人類有益的細菌稱為「益菌」,會產生毒性的稱為「壞菌」,對人類沒有幫助也沒有毒性的細菌稱為「中間菌」。我認為這種分類方式過於草率,更需要關注的是整體的平衡。如同蛋白質這樣重要的營養素,攝取過量也會在體內產生毒素一般,壞菌過多固然不好,但是在維持健康上,卻是不能缺少的細菌。

腸內細菌的平衡相當微妙。微生物是非常脆弱的生物,而且容易受環境影響,在適合繁殖的環境裡,可能一口氣增殖數千,甚至數億倍,但是環境不佳的話又會立即死亡。

中間菌性質曖昧,當周圍大多為益菌時,它們也會放出抗氧化酵素,但相反的,周圍壞菌較多時,它們又會放出氧化酵素,成為壞菌。也就是說,在好壞菌中哪一方占多數,它們就加入哪一方。

人類厭惡壞菌,但是營造壞菌增生環境的卻是個人自己。因此不可對本身不良的飲食和生活習慣視而不見,僅責怪微生物。中間菌會成為益菌還是壞菌,是決定於每個人自己的行為。

營造益菌增殖的腸內環境

酵素是生物生存不可欠缺的物質,但是有人說人類本身能夠製造的酵素的量卻是固定的。人體無法再製造酵素時,生命也將結束。由此來思考,可以說「奇妙酵素=生命力」。

最會消耗這種重要酵素的,就是自由基。現代社會是一個容易發生自由基的環境,精神壓力、空氣汙染、紫外線、電磁波、細菌或病毒的感染、X光或放射線等,都會使身體產生自由基。

自由基的發生原因中,除了這些外在因素外,有不少是可以藉自己的意志來防範的,例如吸菸和飲酒的習慣、食品添加物的攝取、服用藥物等。這些因素所消耗的酵素,數量非常龐大。如果不下定決心改善,長久下來必定會出現疾病。

假設原本人體內酵素的量是一定的,那麼只有靠自己建立益菌容易製造出酵素的腸內環境了。換言之,營造一個容易使帶有抗氧化酵素的益菌繁殖的腸內環境,是人類唯一能使酵素增加的方法

我常建議病人多吃富含酵素的食物;這些食物都是能讓益菌繁殖,製造出奇妙酵素的原料。

人體一開始就不斷累積好的因素,自然能形成良性循環。吃好的食物、喝好的水、養成好的生活習慣,久而久之,腸內環境自然改善,而製造出豐富的奇妙酵素,使人能夠獲得充滿生命力的人生。

相反的,任何一個不良習慣都可能打亂這種良性循環,變成惡性循環。例如經常吃肉或乳製品等動物性食物會影響消化吸收,導致腸內環境惡化。腸內環境惡化之後,益菌減少,中間菌轉化成壞菌,形成很難與自由基對抗的環境。在消化吸收能力降低的腸子裡,未消化的食物腐敗,占多數的壞菌以這些腐敗的物質作為營養,大量製造出毒氣。

屁聲連連,而且氣味奇臭的人,就是肚子裡形成了惡性循環。餵食母乳的嬰兒,糞便沒有什麼異味,原因是僅攝取活的食物。母乳不足而餵食牛奶的小孩,糞便氣味明顯不同。

腸內環境不佳的人,免疫機能仍會發揮作用與腸內的毒素對抗,但是戰鬥結束後產生的自由基,卻欠缺益菌加以中和,因此很難阻止自由基的危害。被自由基破壞的腸壁上,就可能出現息肉或癌細胞。

良性循環所依賴的就是腸內環境。我們能做的是注意飲食和生活習慣,營造好的腸內環境。體內確實形成良性循環以前,需要付出相當大的努力,但體內一旦實現良性循環,每個月偶爾一、兩次喝酒、吃肉,過去所累積的奇妙酵素應足以應付。

請記住,每天累積酵素,將可幫助我們萬一需要時使用。

 

作者: 新谷弘實 譯者: 劉滌昭

<本文摘自《不生病的生活:新谷飲食法,全美首席胃腸科醫師的健康秘訣【全球暢銷360萬本慶功版】》,如何出版社提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in Driver Bl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