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大城市搶辦奧運或世界盃足球賽,為的是讓城市現代化、吸引遊客、改善公共健康、長達一個月的城市行銷,以及得到選手的感恩之情,且會帶來龐大的經濟效益,但是近年大城市對舉辦大型賽事愈來愈意興闌珊,甚至有學者呼籲政府不要再競逐奧運主辦權,奧運喪失光環,問題到底出在哪?
美國運動經濟學家Andrew Zimbalist揭開舉辦大型賽事的真相,他認為謹慎的城市政府應避免不惜一切代價辦運動比賽。《經濟學人》分析指出,沒有理由將辦大型賽事當作經濟目標,以倫敦奧運來說,電視轉播權、門票收入、授權與贊助,營收為52億美元,但同時也燒掉上百億英鎊。如果舉辦城市原本就有足夠的體育場、旅館、交通建設,獲利空間就比較大,如1984年的洛杉磯奧運獲利2.5億美元。
但是過去幾十年,國際奧委會本身佔收益比重愈來愈大,光是電視營收就拿走七成,1960 -1980年時只佔4%,且為旅遊業也沒有帶來特別大的好處,北京與倫敦舉辦奧運期間的旅遊人數還比前一年同時期少。
雖然國際組織有負擔成本,但他們只負擔所謂營運成本,那只佔總成本的一小部分,最花錢的是場館與交通容量的建設,這些都是主辦城市自行負擔,雖然沒有規定這些設施一定要是新的,但是國際奧委與FIFA在決定主辦城市時,會看這個城市有沒有客製化打造相關設施的雄心壯志。通常主辦城市要在幾年時間新增非常多建設,事情來的又快又急,導致原本準備的納稅人資助的費用總是不夠用。
如2020東京奧運原本選定英國建築師Zaha Hadid的設計方案,由於她的版本中兩根巨大的拱型結構要耗費龐大建材費和人工費,導致總建設成本愈來愈高,引發民怨。日本政府雖然在今年7月批准2,651億日元施工預算,但遭到民眾批評結果被迫撤銷,雙方合作破局,日本政府只好再從新招標,選中了建築師隈研吾的版本,主場館的爭議才落幕。
有些人說這些設施在比賽結束之後還會帶來長期利益,但是Zimbalist 指出,雅典的足球場現在變成貧民窟,壘球公園長滿樹木,北京自行車道長滿雜草,巴西容納4 萬人的足球場現在一場比賽只吸引1,500人,這些建設一年要花上百萬美元維護,這才是大型賽事帶來的"遺澤"。
現在各個城市對主辦大型賽事愈來愈不熱衷,2004年奧運還有12個城市競爭,但 2020 年只吸引了5 個城市來申請,2022年冬季奧運在奧斯陸去年十月退出後,只剩兩個城市,北京,和哈薩克的阿拉木圖。
Zimbalist 認為國際奧委與 FIFA 必須改變他們對新建設的喜好,讓仰賴現有設施的申請城市也有競爭的機會,他也提出限制競標城市數量,調整電視營收的分潤,讓主辦城市分多一點,還有投票過程要更透明,並強制會員的任期限制。
2012 年荷蘭政府就說過,未來只有非民主國家才願意付錢辦大型賽事,報導認為,國際奧委與 FIFA 必須改革,否則原本大型賽事展現世界和平與和諧的美意,終有一天淪為獨裁政權的宣傳工具。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