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人民幸福指數最高的芬蘭,小孩上學沒有功課,沒有考試,但過去芬蘭 15 歲青少年在閱讀、數學、科學測驗 (PISA) 仍超過 60 個國家,這個成績只有日本、新加坡、南韓、中國等亞洲國家能辦到,芬蘭是例外,芬蘭這種不需把學生逼過頭的教育模式,成為各國研究對象。但現在這個教育模範也遇到瓶頸,學生測驗分數下滑,體制內出現反彈聲浪,讓這個國家不得不反思教育改革的必要。

《經濟學人》報導,2009 年到 2012 年芬蘭的 PISA分數下滑,國內教育界開始擔心教育是否出問題,數據顯示大概在 2000 年開始就出現端倪,移民的小孩分數較差,但芬蘭本地人成績也下降,其中表現最差的是非芬蘭語家庭的女孩,以及芬蘭本地男孩。15 歲男孩有八分之一閱讀分數不到基本標準。

「finland teenagers' education」的圖片搜尋結果

另外一個問題是芬蘭青少年在學校也感到陰沈沉,14-15 歲青少年有半數覺得老師不關心他們的生活,芬蘭青少年覺得教室環境不適合閱讀的人比 OECD 國家還高。芬蘭 14-15 歲青少女接受心理輔導的比例高達 20-25%

有教育專家指芬蘭教育重蹈 Nokia 覆轍,就是「在頂峰時候忘記保持創新」。芬蘭是個重視閱讀傳統的國家,但 2000-2009 15 歲青少年每天閱讀時間超過 30 分鐘的比例下降一半,老師歸咎於智慧手機。

青少年文化改變,芬蘭無法置身事外,有些國家學校採高壓管制回應,如英國,但芬蘭仍然採取引導式教育,他們希望能讓學生重新找到學習的快樂與意義,譬如更多藝術、音樂與基於現象的學習,如地球起源、大爆炸與宗教課題等等。

但這些都是治標不治本,芬蘭遇到的問題癥結是貧富不均。報導指出,芬蘭已經是 OECD 國家中貧富差距最小的國家,但自從 2000 年開始這個鴻溝逐漸擴大,富人可以在好學校旁租房子,送小孩去上其他更具競爭力的音樂教室,批評者認為學校教育偏重現象學習,反而會壓低一般家庭孩子在核心科目上的表現。

其他專家認為,芬蘭教育在 1965-2000 年獲得的成功,是文化、歷史、傳統教育的綜合體現。報導認為,芬蘭的教育很難在其他國家複製,因為芬蘭的老師有非常高的社會地位,僅次於醫生,芬蘭工業化時間比北歐國家更晚,且只有在 1960 年代才實施大眾教育。

PISA 是由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 (OECD) 籌劃對全世界 15 歲學生學習水平的測試計劃,最早開始於 2000 年,專家認為,上一代父母相信教育的力量,可帶來財富與社會地位。較年輕的父母則擔心小孩沒有繼承自己的勤勞。

捍衛改革的人認為教育政策攸關芬蘭崛起。不過,雖然芬蘭學生表現不如以往,但已經是上等之姿,因此一般芬蘭人不是那麼在意 PISA 分數是否保持領先。

無論反對或支持教育改革,他們都一致認為孩子想在學校取得成功的意志已經不再。赫爾辛基巨石 (Hiidenkivi) 小學副校長直言,「過去十年芬蘭人認為教育具高價值,現在這個價值已經模糊,所以就算改革也不見得能改變什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Win Driver Blog 的頭像
    Win Driver Blog

    Win Driver Blog

    Win Driver Bl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