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不久前,在忍受了一段較長時間的企業界愚蠢後,三件明智得令人吃驚的事情出現在螢幕上。

其中兩件事來自小公司,但是第三件事來自全世界最大的企業之一(近來也是最受非議的企業之一)——亞馬遜(Amazon)

第一個例子是南非一個讀者發給我的,該讀者剛剛找到了一份新工作,必須在新公司的行為準則上簽字。準則寫道:在正確的時間,做正確的事,不要擔心風險。就這麽簡短。

儘管這個聲明比較籠統,但它相對於常見的冗長禁令清單是一個巨大改進。多數行為準則都沒完沒了,以至於員工唯一明智的做法就是一個字也不看、直接在結尾的方格打勾(從而在尚未開始工作前便已違反了行為準則),然後把準則徹底拋諸腦後。以粗體大寫字母寫下一句唬人的話是一種改進,因為至少它傳達了不當行為不好這層大意。

第二個例子來自澳大利亞一個正在招募新員工的小型對沖基金。該機構並未滔滔不絕地講述通常招聘廣告所說的廢話,有關積極主動的團隊精神和職場技能之類,而是表示希望新員工具備“1.非常聰明、2.對投資過程感興趣、以及3.最重要的是要有好奇心。它補充說:我們真正想要的是胡扯探測器”——這意味著新員工需要具備數學和理科天賦。

最後該基金警告說作為一家小型機構,你不可避免地要做多我們,因為我們也將做多你。這裡存在職業風險。可能好也可能壞。如果你做得好,我們也做得好,結果可能會非常好。如果兩者均不盡理想,結局也許是一個糟糕的職業選擇。

這話說得實在、風趣、準確又有益。這幾乎讓我也想去應聘;如果我有那麽一點點擅長理科的話,我也許真的會去。

來自Machi.bizBronte Capital的這兩個例子,表明了大公司如何能夠做得更好。但我擔心,一旦這兩家機構做大了,它們將忘記如何做到明智。規模意味著合規和人力資源部門,這確保了良好判斷力被淘汰,更不用說個性或稜角了。

不過,接下來的例子是亞馬遜(Amazon),最近它成了我眼中不說廢話的大型機構的模範。

兩年前我們就知道這家零售商對其倉庫員工十分刻薄。如今我們知道,亞馬遜對其辦公室職員也冷酷無情。不過,在閱讀《紐約時報》最新的那篇文章時我點擊瀏覽了該公司的14條原則,我非但沒感到反感,反而為它的明智合理叫好。

9條原則是節儉——我從沒看到哪家公司如此重視過。當領導的當然應該節儉——他們花的不是自己的錢。另一條原則是:有骨氣;敢於不同意、有擔當。我也喜歡這一條。在大多數公司,每個人想的都一樣(儘管它們假裝多元化),而觀點不同的人保持沉默。

不過,最讓我為之振奮的原則是:領導是正確的,在很多情況下

對於沒接受過企業廢話洗禮的人來說,這一條也許看起來有點顯而易見。但是,大多數公司已經如此沉迷於快速失敗、經常失敗這種新潮觀點,以至於它們聽上去仿佛是做錯比做對更好。

那麽,我們該如何理解一家顛覆性明智的公司對其員工如此可惡呢?我有種不好的感覺——這兩件事是相互關聯的。亞馬遜能夠做到坦誠,是因為它根本不試圖假裝親善。亞馬遜創始人傑夫·貝佐斯 (Jeff Bezos)從不使用討人歡心的把戲。他曾表示,我們的文化是友善和緊張的,但在緊要關頭,我們只能退而求其次地選擇緊張。其他企業則構建了一種基於員工幸福的商業模式。

因為這在一定程度上必然是謊言——所有企業都必須剝削員工來盈利——所以它們能說的話受到限制。於是就出現了大量關於激情和樂趣的空洞廢話。

亞馬遜的教訓打破了管理學最大的謊言之一。利益相關者模式假裝你可以面面俱到——客戶、股東和員工都可以同時成為贏家。

亞馬遜回歸到舊式的資本主義——有得必有失。我閱讀《紐約時報》的文章時正值深夜,我坐在床上訂購奇怪的燈泡和不規則的螺絲,我知道這些商品能以折扣價在第二天午飯前送到我手中。

在亞馬遜,客戶是贏家——員工不是。該公司也許沒有選擇在道德上最可接受的取捨。但是它彰顯了經濟生活中的一個事實——有人贏,必然有人輸。

(Lucy Kellaway, Financial Times)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in Driver Bl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