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世界經濟需要新的戰略,以求更快速增長。從嚴重衰退中復甦的進程令人沮喪,以致經濟數據欠佳時,人們便更加擔憂經濟疲軟將持續很長時間。

《華爾街日報》專欄作家David Wessel發表文章稱,人們越來越意識到,現在全球經歷的不是戰後那種衰退與復甦。這回更糟糕,像「慢性病」。如果沒有相互幫助,任何一個經濟體都很難將世界經濟推上軌道。

但各國對解決方案又難有共識。美國前財政部長薩默斯(Lawrence Summers)和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格曼(Paul Krugman) 建議,美國政府增加基礎設施開支。國會共和黨則認為,政府應減少赤字,才能促使企業聘雇和投資。

德國人正透過出口填補企業與消費者審慎支出帶來的虧空,並規定南歐政府緊縮財政和放鬆管制。英國正試圖撙節開支、寬鬆貨幣和讓英鎊貶值,以促進出口。

日本則大量印鈔且推低日圓,安倍政府正釐清財政政策的衝突性:要提高消費稅以降低財政赤字,還是增加支出以刺激經濟增長?而中國,誓言要提振民眾消費,減少倚賴出口和不必要的基礎設施投資。但如何能落實及什麼時間能落實,總是含糊其辭。

目前,主要經濟體和其領導人過度依賴國家的央行和出口。在美國、日本、英國和歐元區,央行一直採取異常低的利率、安撫的辭彙和大量印鈔購買債券等方式,維持國家經濟增長。這些是避免大蕭條重演的好方法,但貨幣政策本身解決不了長期增長問題。

美聯準會主席伯南克(Ben Bernanke)和已提名的繼任者葉倫(Janet Yellen)曾多次提出警告。事實上,他們確實運用貨幣政策彌補今年支出遭削減的財政政策。歐洲央行主席德拉吉(Mario Draghi)更是警告歐元區領導人「少著眼於短期危機管理,而應專注建設更穩定的經濟,以確保增長與更多的就業。」

對於任何一個國家,特別是背負著大量債務的國家,採取收緊公共與私人開支、抑制貨幣升值、促進出口等措施都不為過。但並不是每個國家都可以在同一時間採取這種措施,總得有進口國

貿易順差大的國家,如德國,應購買更多負債多國家的貨品,幫他們減輕一些負擔。這當然不容易,德國政治家也不願輕易危及其國內所有與出口相關的就業機會。

所有這些導致的結果即是:掙扎前行的貨幣政策;缺乏正確導向的政策;過於注重避免短期衰退而沒有培育長期增長;空談「改革」多於行動;太多國家依靠外需來彌補國內疲軟的需求。難怪世界經濟增長如此之慢。

確實,過去的經驗和傳統理論似乎都不足以解決當前的經濟問題。這不是一般的商業週期。消費者和企業對經濟前景信心不足,以致節制其開支或投資。為加強消費者和企業信心,經濟專家理論上多建議美國儘快解決長期預算紛爭、歐洲儘快實現銀行聯盟,以及日本儘快發射「安倍經濟學」的第三支箭——結構改革和放鬆管制。

再者,經濟專家敦促各經濟體拆除貿易壁壘,拋開多哈(Doha)回合開發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成見,相互妥協達成全球貿易協議。

此外,在國際組織的協調下,每個開發經濟體會更智慧地採取措施,以平衡全球經濟增長。如舉債國也須承諾持續經濟改革,直到償清債務。這些都不是容易的,甚至都不是最好的選擇。但維持現狀,將冒著10年停滯的風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in Driver Bl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